妳的位置:首頁 >> 招牌 >> 從化農產品謀“觸電”擦亮招牌

從化農產品謀“觸電”擦亮招牌




錢崗糯米糍、雙殼槐枝、上羅無核紅柿、車頭粉葛、黃龍帶楊梅、呂田大芥菜、白兔村花生……這些都是從化“一村一品”的名優農產品,有的卻在走入市場后銷聲匿跡,僅僅標注為“本地產”。當地農業人士認為,原材料銷售為主、缺乏包裝和推廣仍是從化農業的軟肋。
桃園飄眉 紅貴賓 木地板

記者連日觀察到,從化民間到政府都對農產品銷售模式的提升充滿渴求,有企業自主發動組建電商協會,有意擴大規模,實現標準化生產;而政府層面已出臺5年電商規劃,5年內打造2至3家廣州市示范電商企業。

原材料銷售占近八成

一名從化農產品經銷商告訴記者,從化農產品超過六成在當地消化,剩下不到四成被經銷商采購后運往外地。“外銷”比例不是特別明顯。

他說,農村一般成立農村合作社模式進行農業生產,但是還是依靠經銷商上門收購或者熟人交易,更無銷售平臺。該名經銷商表示,“現在從化農村近八成都是從事原材料生產和銷售,連基本包裝都沒有,只有少部分涉及到下游的加工環節。”據從化農業局相關負責人透露,名優產品還是在原材料銷售階段,部分農產品實現粗加工,例如荔枝干、白菜干等。

一名農產品企業人士透露,正因無衍生附加值,農村合作社積極性下降。目前,從化已注冊的農村合作社有276家,基本覆蓋3街5鎮。這些以村為單位的合作社,一旦政府停止“輸血”,適應市場過程非常緩慢,以至于部分出現停滯。

前述人士分析,一方面,有農村合作社沒有資金無法擴大再生產,農民缺乏市場信息;另一方面,有實力的農村礙于管理水平有限和對市場感知能力不足,不敢擴大投入。綜合兩方面因素導致了當地農產品生產、流通比較“呆滯”,活躍不起來。

推廣活動多為民間自發

從化清香農產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海珍直言,從化名優農產品不是滯銷,而是缺乏認知。她說,酒在巷中無人知是從化大部分農產品存在的尷尬。“酒樓有菜名‘連州菜心’、‘水東芥菜’卻無見過注明‘呂田大芥菜’。”

從化萬匯園有限公司主營當地農產品,并擁有自主加工廠和米廠。老板鄭志堅透露,該公司主要經營農產品批發,面向飯堂、單位和一些機構,年交易額大約1000萬元,米廠年交易1萬噸左右。鄭志堅說,現在的推廣更多體現在民間自發,由企業自主操作。不過,從化有實力農產品企業不多,企業分散在鎮街各處,產品重復,沒有形成合力。

一名農業人士做了橫比:增城遲菜心在市場上售價和產量節節攀升,當地不遺余力地推廣。增城遲菜心去過香港,也到過廣州花城廣場宣傳,還出動副市長煮菜與市民互動。而另一面,從化也經常舉辦各類農產品節,比如良口番薯、呂田臘味等,但這些農產品節多局限在鎮區內,沒有走出去,更像是一個特色墟市。

企業自主籌建電商行業協會

事實上,從化名優農產品早已獲得市場認可。杜海珍告訴記者,在周末,從化G105國道街口段必然堵車,都是前來吃農家菜的人,有廣州、有深圳的、還有佛山的。“說明在珠三角,從化農產品受到認可,關鍵是要打通加工和渠道環節。”

鄭志堅最近奔走于各部門之間,忙于籌建當地首個農業電商行業協會。在他看來,以大型農業電商企業牽頭,帶動轄區農戶,幫助農民擴大生產,同時增加深加工的環節,令原材料買賣變為品牌產品銷售,傳統農業升級為現代農業。在他的謀劃中,萬匯園將騰出幾萬平方米的倉庫,改裝為冷庫,未來萬匯園實現冷鏈配送。“企業實力有限,期待政府能給予政策支持,或者設備配套。”

記者了解到,從化農業局摸查了從化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,全區51家農業龍頭企業中有10家開設網站或網店,以現有市場渠道與電子商務市場并重的經營模式,擴大銷售渠道。

 

上一篇: 轉發廣告短信給妻子 怎料短信功能被強關

下一篇:擦亮“感動服務”金字招牌